关注世纪视觉
手机官网入口
童谣:〈狮子眼鼓鼓〉
(1901年,8岁)
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
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
擦菜子煮豆腐是湖南人非常喜欢吃的一道菜。
五言诗:〈赞井〉
(1906年,13岁)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少年毛泽东违反校规,老师为惩罚他,出题作诗“赞井”,毛泽东沿井转两圈,口占了这首诗。
五言诗:〈咏指甲花〉
(1907年夏,14岁)
百花皆竟放,指甲独静眠。
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
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
万草披日出,惟婢傲火天。
渊明爱逸菊,敦颐好青莲。
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
作者借指甲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在众人都追逐某种潮流(如同百花竞春)的时候,自己愿意像指甲花一样,在适当的时候展现才华。作者通过赞美指甲花的独立和坚守,暗示自己也有着不随世俗、等待合适时机发挥自身价值的抱负。这种以花自喻的手法,体现了作者在年少时期就有的独立思考精神和高远志向。
杂言诗:〈耕田乐〉
(1908年,15岁)
耕田乐,天天有事做。近冲一墩田,近水再墩望,多年副产积满仓。农事毕,读书甚馨香,坐待时机自主张。
在享受田园生活和读书之乐的同时,作者也在等待合适的时机,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和主张。这说明作者并非只满足于田园生活的小确幸,而是有着更远大的理想,在宁静的田园生活中积蓄力量,等待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遇。
毛主席的美术作业
七绝:〈咏蛙〉
(1910年,17岁)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
这首诗体现了少年毛泽东的广阔胸怀和不凡抱负,展现了其从小就有的豪迈气概和宏大志向。诗中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等句子,托物言志,通过对青蛙所处环境和神态的描写,表达出一种主宰天下的雄心。
七绝:〈呈父亲〉
(1910年秋,17岁)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蕴含着对父亲的敬重。尽管诗人表达了要冲破一些家庭局限,但字里行间并非是对父亲的彻底否定与决裂,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着对父亲养育之恩的感恩,以及对家庭关系复杂性的深刻认知与包容,只是在理想与家庭传统之间,诗人选择了勇敢地迈向理想的远方,在这种情感的交织碰撞中彰显出诗人伟大的抱负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它从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青年在家庭与社会变革浪潮冲击下内心的挣扎与成长、理想与现实的权衡与抉择。
五言诗:《湘江漫游联句(残篇)》
(1914年,21岁)
晚霭峰间起(萧),
归人江上行(萧)。
云流千里远(萧),
人对一帆轻(毛)。
落日荒林暗(毛),
寒中古寺生(萧)。
深林归倦鸟(萧),
高阁倚佳人(毛)。
整首联句所传达出的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无论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还是对生活的热爱,都透露出作者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状态使他们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变革而努力奋斗 。
四言诗:《明耻篇》题志
(1915年5月,22岁)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表达出在国耻面前不甘沉沦、奋起抗争的决心与壮志豪情,激励着人们为了国家的荣誉、民族的复兴而努力拼搏,充满着激昂的斗志与使命感。
毛主席的美术作业
杂言诗:《游泳启示》
(1915年夏,22岁)
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
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
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
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把游泳中的沉浮看作是人生的种种磨砺,传达出不畏惧困难,勇于在困境中奋勇前行的决心和勇气,有一种从游泳这一运动中领悟到人生哲理后的豪迈与豁达,以及对自我不断挑战、砥砺前行的激励情感。
五律:《登云麓山宫联句》
(1916年冬,23岁)
共泛朱张渡,层冰涨橘汀。
鸟啼枫径寂,木落翠微冥。
攀险呼俦侣,盘空识健翎。
赫曦联韵在,千载德犹馨。
诗中蕴含着对岳麓山深厚文化底蕴的敬仰与追思之情。
四言诗:《露宿》
(1917年7月,24岁)
沙滩为床,石头当枕,
蓝天做帐,明月为灯。
这两句话营造出了一种极为惬意、随性且浪漫的情感氛围。
七律:《游学即景(残句)》
(1917年夏,24岁)
骤雨东风对远湾,
滂然遥接石龙关。
野渡苍松横古木,
断桥流水动连环。
客行此去遵何路,
坐眺长亭意转闲。
因游学经历带来的对自身成长、知识拓展的感悟,比如对自身见识浅薄的反思,对知识浩瀚的喟叹,以及对未来进一步探索学习的期待与憧憬等情感交织其中。
七绝:《赠刘翰林联句》
(1917年夏,24岁)
翻山渡水之名郡(毛),
竹杖草履谒学尊(萧)。
途见白云如晶海(萧),
沾衣晨露浸饿身(毛)。
对彼此间友情或师生情等情谊的表达,在交流互动、诗词唱和过程中结下的情谊通过联句来传递,有相惜相知之感,可能包含着对共同文学追求、理想抱负交流后的惺惺相惜,或是对对方能够在翰林之位施展才华、为国效力的期许与祝愿等复杂情感 。
四言诗:《题北宝塔》
(1917年8月,24岁)
伊水拖蓝,紫云反照;
铜钟滴水,梅岭寒泉。
词句所描绘的景象可能历经岁月沉淀,蕴含着传承而来的对地方文化的自豪之情,它们作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见证了历史变迁,当人们说起它们时,是在传递一种对本土文化深厚底蕴的骄傲与自豪,也包含着对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欣慰之感。
四言诗:《奋斗》
(1917年,24岁)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表达了一种不向自然环境低头,勇于征服和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条件去创造价值和美好生活的壮志豪情,在面对天地所代表的艰难险阻和巨大挑战时,展现出坚韧不拔且乐观享受奋斗过程的情怀。
杂言诗:《河出潼关》
(1918年夏,25岁)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
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
这种意象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像黄河出潼关一样,毫不退缩,以坚定的意志向着目标不断前进。它传达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让人在困境中也能汲取勇气,保持进取的心态。
《归自谣》
(1918年春,25岁)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
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写景之中隐隐地表达出一种人生的奔波和离别的惆怅。
《虞美人:赠杨开惠》
(1921年,28岁)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寂寞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是一首充满忧愁与孤寂情绪的词。通过描写夜晚的思绪、黎明的疲惫和对残月的感触,深刻地展现了词人内心的痛苦、迷茫与无尽的伤感。
《沁园春:长沙》
(1925年春,32岁)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通过描绘壮丽的秋景和回忆往昔的革命活动,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主宰大地沉浮的豪情壮志,展现了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豪迈气概。
《菩萨蛮:黄鹤楼》
(1927年春,34岁)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作者面对复杂局势时的激昂、愤懑与深沉的使命感,既有对现状的忧虑,又有在困境中昂扬奋进、绝不屈服的豪迈情怀与坚定信念,情绪饱满且富有力量,极具感染力与震撼力。
《西江月:秋收起义》
(1927年秋,34岁)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体现了豪迈的革命激情和坚定的斗争意志等诸多感情。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35岁)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诗人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乐观态度。即使在斗争环境如此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坚信正义的力量必将战胜邪恶,革命的曙光必将冲破黑暗。这种乐观积极的情感,激励着无数革命者继续奋勇向前,它就像黑暗中的火炬,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让人们相信革命最终会取得成功。
《清平乐:蒋桂战争》
(1929年秋,36岁)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诗人对军阀的这种争权夺利的行为充满了批判。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像虚幻的美梦,却让普通民众承受了巨大的灾难,诗人对此表达了深深的愤慨。红军在战场上势如破竹的场景。让人感受到革命力量的蓬勃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农民翻身做主的曙光,也展现了诗人对革命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感。
《采桑子:重阳》
(1929年10月,36岁)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诗人对时光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在艰难的战斗环境中,依然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赞美秋景和对革命前景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
《如梦令:元旦》
(1930年1月,37岁)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没有丝毫的退缩之意,反而更加凸显了战士们坚韧不拔的意志。体现了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年2月,37岁)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这首词饱含着豪迈激昂、积极进取的感情,同时也展现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磅礴的气势。
《菩萨蛮:大柏地》
(1933年夏,40岁)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把战争留下的印记视为一种别样的装饰,让关山在如今显得更加壮丽好看,彰显出词人以革命经历为荣,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坚信经过斗争后的山河会焕发出别样光彩的豪迈乐观态度。
《清平乐:会昌》
(1934年夏,41岁)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整体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革命情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十六字令三首》
(1934年—1935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整首词通过对山的不同角度、极富气势的描写,充分展现出豪迈无畏、雄浑壮阔且充满坚定自信的深厚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打油诗:《洛甫摔交》
(1935年,42岁)
洛甫洛甫真英豪,不会行军会摔跤。
四脚朝天摔得巧,没伤胳膊没伤脑。
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来展现生活中的这一有趣小插曲,让大家在紧张的革命生活等情境中能会心一笑,舒缓气氛。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2月,42岁)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作者用凝重而豪迈的笔触描绘了娄山关战斗前后的壮烈场景,词牌的格式有助于增强诗词的节奏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能感受到战斗氛围的紧张与激烈,以及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42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途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情绪,而是体现出红军战士坚韧地克服困难的意志。
六言诗:《致彭德怀同志》
(1935年10月,42岁)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这首诗表达了对彭德怀将军的高度赞誉与钦佩之情。
《沁园春:雪》
(1936年2月,43岁)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四言诗:《懦夫奋臂》
(1936年,43岁)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暴虎入门,懦夫奋臂。
表达一种对志同道合者的渴望、期待与主动寻求的意愿。
四言诗:戏改江淹《别赋》
(1939年7月9日,46岁)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延安,快如之何。
既有对春日美景的欣赏,又在送别中蕴含着不舍、牵挂,还带着对延安以及革命事业的向往与期许,情感真挚且丰富。
四言诗:题《中国妇女》之出版
(1939年,46岁)
妇女解放,突起异军。
两万万众,奋发为雄。
男女并驾,如日方东。
以此制敌,何敌不倾。
到之之法,艰苦斗争。
世无难事,有志竟成。
有妇人焉,如旱望云。
此编之作,伫看风行。
表达出对妇女群体潜力的认可与看好,认为她们一旦觉醒,必将在社会变革等诸多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1942年秋,49岁)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这首诗满含着对将军英勇事迹的崇敬与缅怀之情,以及对其壮志豪情和壮烈牺牲的深切赞誉。
七律:《忆重庆谈判》
(1945年,52岁)
有田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屎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诗中既有对敌人的冷峻洞察与批判,又有对革命前景的乐观展望与豪迈情怀,两种情感相互交织,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复杂的历史局势与共产党鲜明的立场态度。
五律:《张冠道中》
(1947年,54岁)
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
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
整首诗在表达行军艰辛的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对战争环境、历史沧桑的深沉感慨与幽思。
五言诗:为《中国青年》复刊题词
(1948年4月,55岁)
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体现出革命者高瞻远瞩、气吞山河的壮志情怀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笃定。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1949年4月29日,56岁)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这首诗寓意着怀旧、劝诫、积极面对生活等诸多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和观念。
《浪淘沙:北戴河》
(1954年夏,62岁)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词人以大海为背景,借古颂今,表达了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坚定信念和豪迈情怀,对国家建设充满希望,对人民力量充满信心,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对时代进步的歌颂。
五律:《看山》
(1955年,63岁)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
面对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动态过程,诗人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欣赏和对待,仿佛置身于自然的循环之中,心无挂碍,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豁达情怀。
《水调歌头:游泳》
(1956年6月,64岁)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诗人站在长江之中,思绪却跨越时空,不仅着眼于当下的建设,更想到了改造自然、造福人民的长远规划,将个人的豪情壮志与国家民族的伟大理想融为一体,体现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抱负与担当。
七绝:仿陆游《示儿》
(1958年12月20日,65岁)
人类而今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
寓公尽扫饕蚊日,公祭无忘告马翁。
这首诗表达了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与伟大的理想抱负。
七绝:改梅白《夜登重庆枇杷山》
(1958年,65岁)
我来高处欲乘风,暮色苍茫一望中。
百万银灯摇倒影,嘉陵江似水晶宫。
整首诗通过对登高所见景色的描写,寄托了诗人超脱的追求、对宏大自然的喟叹以及对美好奇幻事物的喜爱赞叹等丰富的情感和内心寓意。
七律:《到韶山》
(1959年6月,66岁)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整首诗体现了毛泽东对韶山故乡的深情厚意,对中国革命历程的深刻回顾与总结,对革命精神的颂扬以及对人民力量和胜利成果的高度肯定。
七律:《登庐山》
(1959年7月日,66岁)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面对庐山的奇峰峻岭、云雾缭绕,诗人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此外,诗中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借庐山之高、之险、之美,来反思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伟大,以及生命的短暂与永恒。
七律:《读报有感(之四)》
(1960年6月30日,67岁)
托洛斯基返故居,不战不和欲何如。
青云飘下能言鸟,黑海翻起愤怒鱼。
爱丽舍宫唇发黑,戴维营里面施朱。
新闻岁岁寻常出,独有今年出得殊。
通过这首诗,毛泽东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他对国际政治格局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看法,提醒人们要警惕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1961年2月,68岁)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这首诗表达了对中华儿女崭新精神风貌的高度赞扬与钦佩之情。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1961年,68岁)
其一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其二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通过对鲁迅的缅怀,诗中表达了团结更多的人,在鲁迅精神的感召下,共同为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等目标而奋斗的愿望,让人们在共同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追求下,汇聚力量,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卜算子:咏梅》
(1961年12月,68岁)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整首词洋溢着一种必胜的信心。无论是梅花在百丈冰崖上的坚守,还是它对春天的预报,都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信号,即正义必将战胜邪恶,革命必然会取得胜利。这种信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鼓舞士气,让人们在面对重重困难时,依然能够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杂言诗:《八连颂》
(1963年8月1日,70岁)
好八连,天下传。
为什么?意志坚。
为人民,几十年。
拒腐蚀,永不沾。
因此叫,好八连。
解放军,要学习。
全军民,要自立。
不怕压,不怕迫。
不怕刀,不怕戟。
不怕鬼,不怕魅。
不怕帝,不怕贼。
奇儿女,如松柏。
上参天,傲霜雪。
纪律好,如坚壁。
军事好,如霹雳。
政治好,称第一。
思想好,能分析。
分析好,大有益。
益在哪?团结力。
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通过对八连的赞美,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学习八连艰苦奋斗、拒腐蚀的精神。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各种不良风气。
七律:《咏贾谊》
(1964年,71岁)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这种以古鉴今的手法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利用,通过对古代人物和事件的分析,为当下的政治实践提供参考。它提醒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对待有才能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
《念奴娇:井冈山》
(1965年5月,72岁)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作者重游故地,看到如今的变化,往昔的战斗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重现,那些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日子是刻骨铭心的,是革命历程中光辉的篇章,回忆起来充满了自豪与荣耀。
七律:《有所思》
(1966年6月,73岁)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邃思考。毛泽东在思考国家的前途、革命的方向等重大问题。他不是着眼于短期的、局部的情况,而是从战略的、长远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七言诗:戏改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1971年,78岁)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林彪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首戏改诗也反映出毛泽东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思,林彪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了当时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隐患,通过这种文学性的表达,引发人们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入思考,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重演。
五绝:《呈郭老》
(1973年,80岁)
郭老从韩退,不及柳宗元。
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
诗中既有对一些历史现象被忽视或误读的感慨,强调要以辩证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历史进程,不能片面地看待和解读。它蕴含着对正确认知历史规律、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重视与执着,有一种对历史真实被遮蔽的忧虑,希望能够拨云见日,还原历史的本真与复杂性。
《衷情:赠人》
(1974年,81岁)
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
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对往昔奋斗岁月的追忆与自豪,也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诗人希望同志们能够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同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不要让老一辈的心血和期望付诸东流。
“世纪视觉传媒”演播室 ,是一款集高清虚拟演播 、 录播、直播 、制作的全能化采编录播系统,在广电、教育、体育、视频制作等领域拥有超凡的实用价值。它结构简单、高度集成,一套产品就可以独立完成传统演播室中的节目信号切换、字幕叠加、 节目播出 、信号录制、虚拟布景 、流媒体发布等功能。
来源:世纪视觉传媒 http://www.shijishij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