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到来了,更加深了对父亲的怀念。
我的父亲李敬人离开我们快三年了。每当午夜万籁俱寂时,父亲那张慈祥微笑的面孔就会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使我久久不能入睡,他给我留下无尽的思念与回忆……
父亲从小就酷爱学习,在当年条件那么艰苦的环境里,他6岁开始就在爷爷执教的小学里读书。稍大一点点,父亲一边读书,一边帮家里干些农活,如插秧、除草、收割稻子等......他样样都干过。
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父亲从小学、中学、高中,一直坚持考上大学,求学之路布满荆棘,让他饱尝了太多的艰辛和磨难。不管工作多忙他都一直坚持学习、写日记。他之所以在工作中有那么突出的表现,晋升很快,能从地方选拔优秀干部到中央,是因为他的努力学习和付出。他九十多岁了还能每天坚持看新闻、听广播、看报纸。
1986年,父亲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工作期间,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与别人合作编辑出版了《许海峰小传》和《李宁小传》两本深受大众欢迎的好书。1995年1月27日两本书被湖南省益阳市档案局(馆)珍藏,发有益阳市档案局证书。
在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的很多学习笔记和日记,还有学习外语的笔记,记录有国际形势的,还有养生方面的,甚至还有看完《红楼梦》后写的笔记。《红楼梦》写了多少人物?他写道,其中有姓名称谓的732人,无姓名无称谓的243人,记录得十分详细。
我们童年时,父亲的工资不算低,每月一百多元钱,在当时也算是高工资了。虽然工资不低,但他的工资收入既要维持我们一家7口人的各项生活开支,还必须按月寄钱给农村老家的爷爷奶奶、叔叔们。
那时的我们也许体会不到生活的艰难,但父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孝敬老人与家人的亲情是这个社会中唯一不可缺少的。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家兄弟姐妹之间也都非常的和睦与亲密,相互之间从未有过因为利益之争而撕破脸。不管兄弟姐妹谁家有困难,或是农村老家盖学校,或是遇到其他各种困难,只要父亲张嘴,我们兄弟姐妹都会积极响应。有时父亲也会根据每家的经济条件来决定出多、出少,但肯定每人都会捐款。
每到周末,我们一大家人都会聚集在父母亲身边,嘘寒问暖,逢年过节更是如此,家庭团聚已成为一种习惯。
就在父亲去世的前一天,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还嘱咐我哥哥说“小孟(小孟是我弟媳妇)快过生日了,别忘了买生日蛋糕,把大家都叫回来给她过生日。”这是我们家多年的惯例,不管是老的小的,包括家里的阿姨在内,只要谁过生日,当天他都会亲自打电话问候,等周末时再把大家召集回家,订个生日蛋糕一起欢聚一堂,如今这种场景已不多见了。
父亲一生生活俭朴,1965年春节我们全家从长沙搬到北京,家里所有的家具都是公家配好的,也比较简单。住的房子是公家分的,3居室里,3个床、一个书柜、一个写字桌、一个吃饭桌、几把椅子,这些家具中除了床和吃饭的桌子以外,其余家具直到2017年7月14日父亲去世前,还一直在坚持用着,特别是书柜和他天天离不开的写字桌,旧的都不成样子,他也不肯换新的。
到了晚年,父亲穿的衣服和鞋子都是我们给他买的,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直到他去世我们才知道他每月的退休工资一万多元,几乎大半部分都资助给了家乡上学困难的孩子和奖励给了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孩子,他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遗嘱里还特意交待“将自己从退休金中节余下来的存款,虽然为数不多,我想将其作为奖学基金。”在父亲生前的几十年中,他一直在支助着农村老家的孩子们上学。
我们家二十多年就用了两个阿姨照顾有病的母亲。父亲始终拿她们当自己家亲人对待,不仅给两个阿姨修建了新房子,还供其中一个阿姨家孩子上完大学,并嘱咐我们,他死后一样要好好的照顾她们、以及她们的家庭。父亲临去世前两个月,还给老家的大叔叔寄去了几万元作为给他残疾的孩子看病用。
1993年12月我的小叔叔得了重病,他急得不行,马上叫我陪他去湖南老家,下了火车我们直接去了当地的益阳市人民医院,及时送去了医疗费。
我姑姑病重,父亲更是急得不行,马上和我商量,叫上我农村老家的两个叔叔一同去了福州,好让他们兄弟姐妹最后都能见上一面。两个叔叔的往返路费都是父亲出的,让我姑姑临终前也能最后见上兄弟们一面。
2004年父亲已80岁高龄了,还让我陪同他去了早年工作过的地方--湖南衡阳火车站,那一次的陪同让我感触很深。他不但看望了现任的车站领导,还拜访了很多当年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许多几十年前老同志的名字,他都能叫出名字。一位90岁高龄的老扳道工,当父亲去他家看望他并叫出他的名字时,在场的人都惊叹不已。快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了,车站领导要请我们吃饭,为了不让大家破费,被父亲拒绝了。他还和大家说起当年在这工作时铁道部领导陪同苏联专家来车站考察工作,他得到了苏联专家们的高度认可,以及铁道部的嘉奖,奖励了他35元现金,当时父亲就用这些现金买了点心请大家吃,这让在场的人听了都很感动。
1997年母亲脑溢血住院期间,父亲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每天精心的用本子记录她的血糖、血压等情况,每天都吃了多少东西等。母亲在截肢后,行动很不方便的情况下,很想回湖南老家一趟,去看望她老家的兄弟姐妹们。为了满足她的心愿,父亲和我克服了许多困难,用轮椅推着她一起乘火车,回了趟湖南老家和兄弟姐妹们见了面、合了影,也了却了母亲的最后心愿。
如今父亲虽然走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封家书,也是遗嘱。父亲把他一生的经历、家庭、家族、国家、社会,林林总总按历史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下来,文字中充满着对长辈的敬重、对儿女们的深情关爱、对家庭的热爱与眷恋。记述了一个值得人们羡慕、团结友爱的李氏大家庭和李氏大家族,也记述了父亲自己的家国情怀,记述了父亲勤劳、勇敢、刻苦、奋斗,孜孜不倦的一生。
家俭则兴,人勤则律,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父亲是一个坦荡正直无私的人,善人种德,降祥于天,他用平凡朴实的人生,书写了自己的生命轨迹,给我们后辈们留下了生活、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他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我如何做人,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自我,他教化给我善良、朴实、勤奋、向上的健康品质。好的人品,使我能够坚实立足于社会,堂堂正正、老老实实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具有深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人。
我没有辜负父亲对我的期望。我小学加入少先队,中学加入共青团,参加工作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论换到何种工作岗位,我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员工。
感恩父亲节,父爱如山,教育我成人。为怀念父亲,我从今年春节起联系亲友,大家共写出40多篇纪念文章,并已编辑成《李敬人纪念文集》,将于七月初出版。父亲一生高尚品德以及精神融入了我的心灵,我要把这一切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李玉梅,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编审李敬人的女儿。祖籍湖南,1970年在北京工作,1993年就职于西门子公司,2015年被评为太阳城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被评为"首都社区志愿者之星",仁和镇“助人为乐”模范,2018年被评为北京市顺义仁和地区优秀共产党员。
"世纪视觉传媒”演播厅 ,以专业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质量,配以全体系的虚拟渲染 服务器,打造全方位的电视高清虚拟IP 内容,由摄像机拍摄到蓝箱 里前景嘉宾、主持人的信号返回到虚拟系统 里,通过渲染服务器的抠像实时渲染输出合成信号到监视器,使得整个 演播厅 场面真实、大气;嘉宾、主持人自由发挥。
来源:世纪视觉传媒 http://www.shijishijue.com